王小帅对话知乎观影团 愿漫长的一生“地久天长”
在过去一年,知乎持续发力电影领域,除汇聚大量影视爱好者的多维度讨论,还吸引了贾樟柯、毕赣、岩井俊二、阿米尔汗等知名电影主创参与相关线上线下活动与网友深度交流。去年底知乎公布2018年度影单,基于站内大数据得出“新知青年热议电影”、“新知青年好评电影”等多个维度的榜单,更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客观的观影指南。去电影院前看知乎做功课避免踩坑,观影后在知乎分享观感,与同好交流,赞美甚至挖掘彩蛋等,已经越来越成为电影爱好者们的“日常”。
灵感、道具、演员、观众 都是基于“共情”
《地久天长》聚焦两组家庭,讲述了他们的友谊由亲密走向疏离,南北分隔30年后再度聚首。伤痛持续了三十年,但裹挟在时代洪流下人与人的善良与本真依旧。影片是3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记录,也是那个年代百姓生活的再现。
谈及剧本故事的灵感,王小帅表示:我这么生活过来的。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从父辈那个时代一点点演变,然后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迅速的变化到2000年,跟以前完完全全是两个世界,这里面的很多的东西的消失,甚至割裂掉了。谈不上灵感,更多基于生活的“共情”。而同样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道具组和主创演员,也拥有同样的成长烙印,使得还原剧情更多的是基于“共情”的真实反映。
“共情”铸造了《地久天长》,所以这部中国三十年的人情与社会变迁史,体现出来的还是“共情”:中国人伟大的地方在于,经历了诸多人生不得已的不幸和打击之后,仍然艰难而平静地生活着。
愿漫长的一生 “地久天长”
对于影片的名字,王小帅表示,在慢慢盘这个故事的时候,地久天长就已经出来了。时间长河里的事物充满变数与无常,但影片希望带给人们“地久天长”的美好祝愿。
对于众多知乎用户关于中文名是“地久天长”,英文名却是 So Long, My Son 的疑问,他解释道,“forever”之类的愣翻过于抽象,在大家一起感知片子的过程中,“So Long, My Son”这句话突然出现并一下子抓住了,虽说两个片名在直译上有些差距,但它们都紧扣了影片内核,有着密切联系。像一个人用一生跟自己的儿子告别,与剧情有一些无形的联系,又延续了影片的情感。
正如在《十七岁的单车》《扁担姑娘》《青红》等片中展现时光轮转,社会变迁一样,《地久天长》源于王小帅对于青春的回忆与重塑,身处底层却仰望光明,努力生活。多年来,王小帅以边缘人为主要表现对象,向观众展现他们的生活常态和精神世界,通过一个个故事,表达自己对社会、青春、成长的看法和理解。
“每一次的社会变迁,都会给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一生的命运带来影响”
《地久天长》是王小帅“家园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提到未来的两部作品,王小帅表示:“我们这个戏要扎到土里,所谓扎到土里,就是说要真的跟现实要紧紧的连在一起,跟生活连在一起。”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60年代可能已经是很古老的事情,但对于王小帅这一代人来说,却是真正存在过的现实,他坚定不移地拍着《地久天长》这类电影,也正是为了补充那些空缺。
影片之外,王小帅也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分享了对现实的感想。在参加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时,王小帅发现,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为了让嘉宾拥有归属感,柏林电影节的流程与传统一直都没有变。这让他有些感慨:“作为一个导演,我会希望社会快速变化,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过上好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明白,有些事情不能做,有的事情要变化得慢一点,小心一点。”王小帅认为,记忆和传承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遗忘掉过去,只是向前看,那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如何看待电影《地久天长》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并同时拿下柏林影帝影后?”、“如何评价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尽管影片尚未上映,但已在知乎引发热议,许多提前观影的用户也悉心写下自己的回答,为网友们提供观影意见。知乎用户“阿牛先生”感触颇深地写到:“这部电影不是一部血泪控诉史,而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历史。所有的底层小人物,都终将被卷进时代的浪潮中,消失不见。”
实际上,早在《地久天长》之前,知乎“电影”话题下,已累计2580+万关注者,26+万个问题。如今,知乎不仅有众多电影爱好者再次聚集,越来越多电影主创也走进知乎,与观影者直接对话,交换自己对于影片的理解,共同感受光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