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视今声》之《茶香山河》——钟灵毓秀之地孕育的都匀毛尖
《黔视今声》不仅运用先进的设备和高超的拍摄技术给予了观众良好的观赏效果,且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民族心理、生存状态以及正在经历的变化,又给予观众丰富性远超文字的文化纪录和阐释。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便作为贵州茶文化载体中的一个代表,在《黔视今声》中晕开淡淡的茶香,清浅动人。
1956年,贵州省都匀市一众团员采摘加工的“雨前茶”寄送给毛泽东同志。同年6月,该地收到毛泽东同志寄来的亲笔信,内容为:“高级农业社都匀茶农:此茶很好,我已收到,今后高山多种茶,我看此茶命名为毛尖茶。”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像贵州这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可以保持较为适宜的温度,能出好茶。”
2018年,《黔视今声》项目制作组将镜头架设到海拔1720米的都匀毛尖镇,探寻得天独厚的贵州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讲述了一则黄金纬度上的绿茶经典——都匀毛尖的故事。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茶,留在身体里是血液,吟在口中是诗篇。贵州,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富生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茶文化。《黔视今声》未追求大航拍,而是用镜头去感受和捕捉贵州茶文化的温雅气质,描绘出一个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向世界开放的贵州。
喝茶讲学问、泡茶讲技巧,炒茶才是真功夫。晾青以蒸发水分,抖青以筛出残芽,杀青以去除腥味,通过三百多度的锅温将茶青的腥味杀死,揉捻以缩小茶体,作形以卷紧茶条,再加上一把火,将茶揉成卷曲形的样子。随之而来的提毫便是制茶的关键所在,毛尖毛尖,有茶毛毛的才是好茶,将茶毛毛揉出来的过程,便是提毫。随后便是风干以降温去湿,都匀毛尖茶的炒制过程便宣告完成。
“浉水烟波绿茗菁,云山雾气毛尖嫩,卢㒰七碗入青冥,陆羽三言晓天下。”采六万六千次青叶,才能炒制出一斤都匀毛尖。这些生长在贵州之上的珍贵绿叶,通过贵州人们的双手,通过一炉大火,变为毛尖珍品,这般珍品经开水冲泡后成为中国人的琼脂玉露,弥漫开中国味道中最永恒的茶香。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提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为:“清,敬,和,美”,这是中国茶道精神的体现。《黔视今声》用镜头感受和捕捉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在真实的展示中深度传达文化本身,传达内在的文化蕴涵及文化的形成与构成。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从这片高原净土无边茶园之上,收获清香醇和的宁静与真诚。从“纪录”为主慢慢转变为以“阐释”为主,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黔视今声》创作目的之纯粹,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