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六地开机,讲述中国诗意生活
北京开机仪式
12月16日下午1点,人文纪录片《天时》开机仪式在北京举行。该片由新影佳映电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拍摄过多部纪录片,跨界剧情片和非虚构领域(代表作「柳如是」和「对照记:犹在镜中」)的导演吴琦任本片总导演,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直指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呈现和谐共生的生存哲学。此外,六个拍摄驻地也于当日分别开机。
泉州开机仪式
探寻传统之美,呈现诗意生活
“天时”以新人文主义立场化繁就简,利用对知识的理解,着眼几千年中国永续农业中释放出来的智慧闪光,挖掘传统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在意境。本片择临近冬至开机,也是颇具考究。 按农历历法,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节令,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旧时,每逢此八个节令,都要举行祭祀、游乐活动。先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冬至是阴气尽而一阳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史记・律书》计“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值此日作为“天时”观察原点,直至下一个冬至。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关于“过去的知识”的传统文明。对传统导演吴琦分享了他的见解,他认为传统应该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过程,而非被搁置的尘封记忆。“天时”以纪录片作者带公众穿越时间迷雾,追寻能够唤醒社会集体记忆的事物,与公众分享前人不断积累流传下来的人文经验,以更好的面对当下的生活,并对未来有所启示。因此“天時”在尊重历史沿革的前提下,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回溯农耕文明,面向未来知性眺望。
天台山开机仪式
革新表现手法,扬文化自信
放在当下语境中,“天时”所构建的是人与物、与自然的脉络联系,依靠物化的体系来表达不可言说的精神性信息,传递中国文化传统对世界和自然的态度。
迈入数字信息化时代,公众被手机、社交媒体、更新迭代的信息充斥,大家的时间感和体验感正被逐渐稀释。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农耕文明为主轴,草原游牧与山林农牧文明为主,辅以传统商业、手工业维系,加之现代农业、科技的复合型文明。在此背景下,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人文系统,如何灵动的呈现文化之美同时又不曲高和寡,对天时也是一项挑战。
“天时”将传统文化以新的姿态介入。在表达上,汲取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美学空间审美观念,同时借鉴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希望观众对《天時》的阅读过程像一次格物致知的旅程,看见的是具体的物质载体和简朴的叙述,感受到的是无限的生活的丰富性和内在张力,悟到的是难以言表的生命体认和人文情怀。此外,“天时”拍摄团队中还加入一批90后,为影片带来新的视角与活力,相信也更易得到年轻人的理解。
盘锦开机仪式
先进的影像科技和跨界艺术合作是“天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吴琦导演秉持着开放的心态,希望“天时”打破纪录片传统,将它打造成一个全面的影像计划。其实,现代科技革新与中国传统并非对立。借由社交网络平台推送的二十四节气讯息,或在电视、网络直播平台播放的中国文化瑰宝,正在复苏中国文化与它的影响力。技术拥抱传统,对中国优秀文化传播有积极的作用。 未来,“天时”会尝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除了传统的传播渠道,积极与网络,社交媒体,艺术展等多平台联手,拉近中国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当下的中国在快速发展,毫无疑问属于国家民族性的习俗、属于全球性的文明痕迹不应被淡化。如今文化自信成为各大媒体宣传的主旋律,说明政府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空前重视。讲好文化故事,让公众了解并深度认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重新找寻自己,并懂得应该如何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生存的环境,实现文化自信是“天时”的自我要求。
成都开机仪式
经过前期的调研走访《天时》已确定天台山、江村、泉州、成都、盘锦、洛阳为拍摄地。 “天时”最终将如何表达美与智慧交错的,汇集光阴流转之下的人的生存方式,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开机大吉
相关新闻
- (2018-06-29)《诗意丹青诗书画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谢俊获好评
- (2018-09-14)《诗意中国》今晚首播 赵普郦波庞玮领衔开启诗意生活
- (2018-09-21)南方黑芝麻糊《诗意中国》“蟹”逅好“食”光 “纯妃”王媛可安排上了!
- (2018-09-28)《诗意中国》闻香识人 “金庸迷”潘粤明巧布迷阵
- (2018-10-05)《诗意中国》浮生偷闲 张丹峰爱“壶”成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