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答网友:如今歌曲标题格式是商业化必然结果
为什么歌曲标题里只有歌曲和演唱者名字?
答主:@邓柯(乐评人)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歌曲标题后面列歌手,还是列作词作曲者,其实反映的是音乐传播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变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音乐作品标题后面列的都是作曲者(以及作词者,如果有的话)的名字——
比如《欢乐颂》,席勒作词、贝多芬作曲,《我的太阳》,卡普罗作词、卡普阿作曲,《鳟鱼》,舒伯特作曲,等等。更别提各种把作曲家的名字直接列在标题里的器乐曲了,比如《巴赫十二平均律》、《肖邦夜曲》等等。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音乐,主要以乐谱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乐谱印刷出版以后,会被出版商庞大的销售网络运往世界各地,然后各地的音乐家、琴童就可以购买这些乐谱,学习、练习,甚至是登台演奏。所以对于乐谱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关心这首作品是谁写的(如果作者很知名,那么代表这部作品的质量很有保证),所以出版商会把作曲者的姓名列在显要的位置。
并不是只有古典音乐才这么做,流行音乐也一样——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的流行音乐已经比较繁荣了。那时美国很多中产家庭都有钢琴,会弹钢琴的人也多,当时普通人家开家庭舞会、开派对,都会有人弹钢琴,然后大家伴着琴声唱歌跳舞。当时的乐谱出版商就把各种当下时髦的歌曲印刷成一张一张的歌谱,叫「Sheet Music」,每首歌大概也就一张纸,然后雇佣会唱歌弹琴的销售员上门推销,去人家家里弹琴唱歌,如果客户喜欢这首歌就会把歌谱买下来。而这些歌谱上面也会列上作词作曲者的名字的。像著名的《噢苏珊娜》、《老黑奴》、《故乡的亲人》等歌曲,就是「Sheet Music」。
把创作者的名字列在显要的位置不仅起到了推销作用,更代表了歌曲销售的版税去向——乐谱出版商,都要支付这些作者一大笔钱。早年间创作者出售作品通常是采用买断的方式(一次性付清),后来随着商业环境的慢慢发展,也有很多创作者和出版商采取分成,或者预付+分成的方式出售作品。
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录音技术和广播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唱片和广播时代。音乐传播的载体已经从乐谱变成了音频——有时是广播,有时是唱片,但都是人耳可以直接听到的声音。对于广大的听众而言,他们欣赏音乐时会更容易被演唱者所感染,因为演唱者是音乐创作流程(创作 - 制作 - 演唱)中的最终环节。而创作者对于听众的影响相对间接,影响力无法和表演者对听众的影响相比。所以,对于唱片和广播的听众而言,他们听到音乐后,更容易记住演唱者的名字,而不太会关心歌曲的创作者。至于幕后的乐手、编曲、制作人,之后很少一部分从业者或者资深的爱好者才会关注。
所以,在唱片时代,歌曲除了自己的歌名以外,第二重要的信息就是演唱者的名字。通常这两项信息会打包在一起进行传播。在传播渠道可以容纳再多一些信息时,才会把次要一些的创作者信息列上去(比如电视节目中上字幕时,或者唱卡拉OK时)。传播渠道容量再大一些时(比如唱片内页),才会把更次要的、更幕后的人员名单(如编曲、制作人、乐手等)列上。
和乐谱时代一样,名字在唱片时代也同样反映了钱的去向:抛开经营者(也就是唱片公司)不计,在一张专辑里拿到版税(也就是销售分成)最多的就是歌手,因为TA最重要。次一级的词曲作者也能拿到版税,但数量比歌手少得多(通常只有歌手的5%-10%)。而再次一级的乐手、编曲等岗位,在唱片产业里被定位成「制作者」而非「创作者」,只能拿制作费,压根参与不到版税分配当中,所以在绝大多场合都不会列他们的名字。
当然现状并不合理。近些年,制作人也开始参与到版税分配当中。此外,近些年的音乐,编曲越来越复杂,编曲水准对一首歌的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现在的很多歌迷和音乐媒体也开始关注歌手的编曲者了。所以现在很多音乐平台在显示歌曲信息时,会把编曲者和作词、作曲者一起列出。
不过创作者再怎么重要,也重要不过演唱者(除非这是一首没有演唱者的音乐作品)。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歌曲标题还是会和演唱者的信息一起出现的,而非其他幕后创作者的信息。这是由现代音乐的传播方式所决定的。
相关新闻
- (2016-05-19)张雨绮5月20日约会悟空 惊喜拿不停
- (2016-07-12)悟空TV办了一场活动 90后主播一夜狂揽20万
- (2016-07-27)悟空TV全网直播: AKB48降临360ChinaJoy游戏馆大声说出“我爱你”
- (2016-07-29)【悟空TV】睡觉都不放过?悟空TV主播48小时跟拍AKB48上海行
- (2016-08-01)柳岩遇上悟空TV :女神带你遨游星耀360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