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奖剖析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行业
第七届牛耳奖携手《看电影》周刊,将依托大数据分析以及专业的评审,评选出电影类奖项。大数据是互联网领域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与电影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昭示着我国电影行业的互联网生态链开始完善。
谈到互联网逻辑,今天所谓的“互联网时代”不再是PC互联网时代,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改朝换代——“流量”经济变身“粉丝”经济;传统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态链。互联网和电影行业生态链的深度融合,应该从宣传、市场、服务等几个层面来开展。从2014年的互联网电影时代元年至今,移动营销、富媒体、口碑营销、粉丝经济等形式众多、丰富多彩的营销方式,电影营销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有了更广泛和更精准有效的传播。互联网不断为电影作品“发声”,影视作品的票房指数又会成为互联网的大数据依托。由此观之,这样的融合具有双向性。当然,过度的追求票房,迎合受众的趣味和追星心理,也造成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低下,难以走出国门迈向更宽广的市场这一尴尬局面。从《百鸟朝凤》的那一跪,到一些文艺影片的排片量过低,不难看出,电影市场方面需要正规的引导。
第七届牛耳奖和被称为“电影圣经”的《看电影》周刊的合作,对于引领电影行业的发展走向,纠正电影市场方面偏向的问题上,具有权威性的指导作用。
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在于优质的内容,怎样的内容才是好的内容?怎样的内容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过去,这些问题都是电影圈子中的著名编剧、著名导演、著名演员等这些“大牛”来提供答案和预测的,但是这样其实很难准确的抓住观众真正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内容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好,优质的影片不但需要导演独到的见解,也需要剧本具有创新点。而这些创新点,在互联网时代相比传统时代,更易获得,也更具有准确性。一方面互联网通过大链接接,为普通但优秀创作者和电影制作者开了一个切面,让优质的IP能够及时被发现;另一方面,互联网又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得到当下流行趋势、主流观影人群和不同地域和种族的喜爱偏好,时刻把握人群的动向,结合这些偏好进行内容的创作和筛选。
近年来不断有网络小说被翻拍成电影,在获得票房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上优质内容的产出者。以此带动的内容创意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歌曲、游戏、影视周边等等。创意“IP”掀起了一场新的经济浪潮,而这这样的繁盛,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有如此的发展空间。
第七届牛耳奖将于12月21日盛大开幕,届时,将会有数位权威的电影人、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企业家,针对我国现阶段“互联网+”电影”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深入探讨。“互联网+”电影的大风暴时期,最美的序幕即将开始。
相关新闻
- (2016-11-28)资本寒冬里的一把火,第七届牛耳奖热力降临
- (2016-12-18)2016第七届牛耳奖嘉宾名单疑似流出张艺谋等大腕或将出席
- (2016-12-18)牛耳奖跨界牵手文娱明星,营造互联网经济新热潮
- (2016-12-21)2016第七届牛耳奖现象女演员任素汐:同角色一样真实
- (2016-12-24)小鲜肉大实力 05后新秀夏天少年组助力牛耳奖引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