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爱你,我的孩子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小舍得》,引发了社会热议,剧中两位妈妈以爱之名塑造“鸡娃”,不仅让自己压力重重走火入魔,孩子们也在“爱”的重压下无法喘息,终于走向极端,直到孩子开始用伤害自己来表达抗议,两位妈妈才幡然醒悟。
那时她们的一段对话,也让人印象深刻:
“我怎么会不爱她呢,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爱她才好了。只是……这份爱,在不知不觉中加上了很多条件。”
“但孩子对我们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其实我们不是想要孩子有个好前程,而是我们自己想要有个好前程的孩子。”
“我不要学霸了,我就要我儿子。”
“我就要我儿子。”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影视作品,是一部由新生代导演郭家良拍摄的纪实电影《骄阳》。去年有幸在一次内部点映中提前看过,很震撼,是那种浸润在脑海里,久久不忘,甚至越回味越震撼的感觉。
《骄阳》也是围绕着一对母子的故事展开的,同样是母亲为了孩子拼尽全力,骄阳中的母子却让人看到与《小舍得》中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
《骄阳》中的孩子是一位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患儿,这是一种儿童群体中高发的肿瘤,而且极易发展为白血病,跟老百姓概念中的各种癌症一样,这也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大病。这病就是一道分水岭,把《小舍得》里那些经济优渥,衣食无忧的家庭和《骄阳》里负债累累朝不保夕的家庭分成两个群体;也把一个家庭的过去和现在,分成了如天堂地狱般割裂的两个世界。
为了保住孩子,他们来京求医。整个电影就是记录了母子俩异地求医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串联起来的社会百态。导演用直白却又很克制的镜头语言,通过很多细节的贯连,结合台词、音乐、人物、剧情,细腻地展现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与死神的战争,一场不知何时可以分出胜负的战争,而战利品,就是孩子的命。一位母亲,是如何地举步维艰,如何地挣扎,又在如何地坚忍,不惜倾尽自己的人生去换哪怕多1%的生存机会。
都是为了孩子的自我牺牲,为什么《小舍得》里的妈妈招来一片骂声,而《骄阳》中的母亲,却让人的心跟着她的遭遇不停被拉扯,除了无奈、心疼还有满满的敬佩。
因为一个是带着条件,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舍弃的却是原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一个是真正的守护天使,在孩子面对危险时,展开翅膀把他护在怀里。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对比太极端了,毕竟生大病是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还是不需要面对这种压力;或者说,如果真的让我赶上了,我也会用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去救孩子的命。
是的,这些观点说的都对,而需要思考的恰恰也就是这个“如果”。有多少的亲子之爱在社会和欲望裹挟中慢慢加入了太多限制和条件呢?回忆一下,当这个小生命初来乍到,你们第一次四目相对时,你想给他的,一定是全世界最最真挚饱满的爱!你一定是希望,他能成为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孩子。
这份初心你还记得吗?对孩子的爱还是那么纯粹吗?
如果《小舍得》引起了你的反思,或者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那不如带着孩子再来看看《骄阳》吧,5月20日-6月27日,电影将在全国持续上映。试试设身处地跟着女主角去体验一次不一样的人生,也听听孩子是怎么理解,电影中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我们给孩子的爱和守护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也许当影片落幕,你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