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最怕“小清新式平庸”
如果说,影片《脱单告急》像一记警钟,终结了同类校园青春片在浅薄道路上的尝试,证明此路不通,演技流支撑的青春片仍无法走到高级的层面,高配阵容仍然无法挽救故事性的缺乏,那么,网剧《忽而今夏》同样提示着我们:称不上烂剧并不代表成功,类型片想要讨好所有观众、而去一味拼贴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达到及格线与优秀作品之间的距离正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注:本文所说的青春片,泛指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近年的青春片大多“小清新地平庸着”
曾红极一时的偶像剧《流星花园》于日前上线了,仅一周时间就累积了2.2亿的播放量,成功引爆一波青春怀旧的热潮。同期,由演员白宇与卜冠今主演的网剧《忽而今夏》开播。视线移向院线,演员董子健、春夏、钟楚曦出演的青春喜剧电影《脱单告急》正艰难地在及格线(豆瓣评分5.7)边缘“挣扎”。“夏至未至”的时节似乎总是盛产青春剧题材,或是因着同样未熟透的青涩酸甜滋味——未至盛夏、未来可期,或是因着毕业季临近、极易勾起青春感怀。
当我们回头去梳理2001年至2018年,近20年的时间里,青春片题材也从“贵公子爱上灰姑娘”的高调转为量产的“疼痛青春”。招致舆论批评后市场又迅速自我调整,于是满屏校服小清新,小打小闹地成长。曾经风靡一时的泰国青春片《初恋那件小事》,其实现在想来故事也俗套得不行,还有以貌取人的“价值观错误”,胜在镜头语言足够真诚又真实,许多片段又特别活泼有趣,接下来中国台湾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差不多也沿用了《初恋那件小事》的套路,并且唱响了《小幸运》——算是完全为大家打开了“小清新地平庸着”这一别样的青春路径,但总体来看国产青春仍然单薄而套路。
内地的青春电影,巅峰是《七月与安生》——在第53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七项提名;在第36届金像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12项提名,但导演和主要编剧都是香港人。
除此之外,有点意思的只能算往前好几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再有就是去年的二次元电影《闪光少女》。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虽然好评无数,但从类型上更接近于犯罪悬疑片,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讲述校园美好故事的青春片。剩下的水平,大多如《同桌的你》《李雷和韩梅梅》这种碰瓷大IP而没有实质内容的烂片。
这两年,国内最成功的青春电视剧应该是《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直接的效应是直接让男主角胡一天从圈外人跃升一线小鲜肉。剧集播出期间,接机盛况已经不亚于任何当红小鲜肉。但除了演员讨喜,剧本确实也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很遗憾,大多数即便称不上“烂片”“烂剧”的青春故事,都是小清新地平庸着。
80后和90后的青春故事已经相差甚远
自电影《致青春》开始,青春片这一类型开始被市场与资本催熟,青春校园题材小说一时间成为影视市场的“宠儿”。然而,电影《匆匆那年》的失败与网剧《最好的我们》的成功,让我们发现原来80后的青春与90后的青春已然是两副面孔。
刘昊然出演的爆款网剧《最好的我们》,不同之处在于剔除了“将美好事物摔碎给人看”的感伤基调。故事围绕着一个普通女孩儿的日常生活展开。打破了青春片中情窦初开的男女主人公谈情说爱的单一叙事模板,家庭、师长、社会等维度都被引入了青春剧的类型中。故事的时间线被拉近到了非典事件发生的2003年,呈现的是90后这一代人不同于80后一代的青春故事。《最好的我们》不再承载那么多的“叙事野心”,只是讲述主人公从平凡的小事中共同成长,最终带着懵懂青涩的好感和青春告别。
《忽而今夏》改编自明前雨后的同名小说,这篇写就于2005年的小说面向市场化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将一个典型的80后“双城故事”改写为一个90后的青春故事,融入了漫画、游戏创业、学渣逆袭等元素,但却因二者套路的杂糅,而变得流于套路。
属于80后的“双城故事”是将校园/社会作为故事并置的两个空间,在时间的延长线上,一般呈现为一种断裂:主人公的成人期与少年期是被整齐切割、并不连续的,青春期越是恣意无悔、成人期便越是克己,巨大反差所形成的断裂也是当代人的一种“青春症候”,青春里有错过、也有过错。如同《忽而今夏》的片尾曲中所唱:“拥有全世界却丢了你/想用全世界/换回一个你”。“追悔”是永恒的主题,但其实其所怀念的不仅是青春里走散的那个人,那个与“全世界”不可兼得的“你”,更是对走向成熟需付出代价的一种修辞。是青春腐朽、青春已逝的怀念。
90后的青春故事则是:无需感怀、不去后悔。《最好的我们》姊妹篇《你好,旧时光》的处理方式即如此——成长中并没有“错的事”:“闭着眼睛选出最动听的声音,那就是正确的”。这与原作者八月长安的信条是一致的:“做错事,走错路,爱错人……‘错’对我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对于她来说,因为害怕“没保障”、做一切事情都要留足后路的做法,只会让人成为一个“对得很乏味”的人。
前者(80后)的人生如《致青春》中的陈孝正,他的人生是一栋计量精准的大厦,不能允许有丝毫偏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者则是更为童话的设定,这是一代之“轻”。然而《忽而今夏》硬要削足适履,加90后的标签和符号在其中。励志之处则同样颇为“分裂”表现为游戏创业和陪酒公关,前者试图融入当下少年的语境,后者想唤起中青年的认同,但如此矛盾的做法只会让故事面目模糊。
尤其小说原著中男女主人公双学霸的设定,改成女学渣配男学霸的搭配,只能说国产青春对于戏剧性和张力的理解非常粗暴:学渣的逆袭与学霸的失利,学霸与学渣之间的爱情故事源自漫画《一吻定情》,其系列改编作品:两版日剧《一吻定情》、台湾电视剧《恶作剧之吻》、甚至于泰剧《kiss me》都获得了极大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霸和学渣组cp就是“万灵药”了,更重要的还是人物本身的个性塑造。
最高级的青春片属于你内心深处的追忆
有人给《那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写影评,说道:“拍青春片的人可能因为记性太好,又不甘心只用回忆抵抗余生,于是为自己造了一架时光机,重演,定格,铁证如山。每当青春的乡愁又犯病时,拿出来看一次便是解药。”实际上,对已经离开校园的人来说,青春片的意义就是供回忆、共情。但并不是找一群年纪适宜的演员穿着校服,就能让你“坐上时光机”。这甚至不是当下青春片所设定的时间、背景问题,否则韩剧《请回答1988》也不会成为诸多国内90后心目中“最高级”的青春片——它符合你记忆或者想象中最单纯美好岁月的模样。
如果说,影片《脱单告急》像一记警钟,终结了同类校园青春片在浅薄道路上的尝试,证明此路不通,演技流支撑的青春片仍无法走到高级的层面,高配阵容仍然无法挽救故事性的缺乏,那么,网剧《忽而今夏》同样提示着我们:称不上烂剧并不代表成功,类型片想要讨好所有观众、而去一味拼贴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达到及格线与优秀作品之间的距离正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韩思琪(流行文化研究者)
相关新闻
- (2016-08-02)小鲜肉演《建军大业》 总策划:这是部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