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舌尖”因创作者与观众想法不同而受争议
人气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推出第二季之后一直饱受争议。上周末播出的第四集,更是遭遇“舌战”,很多观众对片中河南母亲为了女儿学琴一心在上海陪读的故事表示不理解,甚至质疑分集导演与之存在利益关系。(5月13日《新京报》)
熟悉的名字,却不再是熟悉的韵味。在《舌尖2》中,美食成为串联和点缀,导演组将镜头更多地对准了人物、故事,以及社会,随之也引来争议。
许多激烈批评《舌尖2》的观众,也是爱《舌尖1》爱得深沉的“铁粉”。在忙碌生活、纷杂俗务之余,他们不过想简简单单看一部关于色香味的美食撷录。最好,还有家人在旁,边吃边看,不亦乐乎。他们对于那些略显沉重或是存在争议的故事,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所以,当希望休憩的双眼,遇上了百味杂陈的“舌尖”,失望随之而来。
导演组创作的初衷,或许充满企图心和正能量。他们或许不甘于停留在“晒美食”的表层,而试图以美食为巧手,故事为琴弦,拨动观者的内心,触及社会的灵魂,叙写人间的百态。但是,再怎么有魅力的珍馐佳肴,也难以承担起“映射现实”这个重担。片中诸如女孩为供弟弟念书,辍学做糕点,妈妈为女儿陪读,数年背井离乡等故事,纵然真实动人,却也充溢着伤感和无奈。既辜负了食客们的期待,也并未提出进一步的思考。言及美食,这样的故事,让味觉徒增酸涩;言及现实,单调的呈现,其实于事无补。《舌尖2》所遭遇的复杂猜测,来自于名声大噪后的是非加身,来自于创作者和观众的想法差异,也来自于人们潜意识中对现实的躲避。当一部纪录片,试图表达的内容太过主观和多元,它就难免走出“山水皆为美食”的桃源,走进这遍布利益荆棘的名利场。工作生活的压力,物质精神的躁动,让太多人不愿在看电视时,仍为他人的境遇背上心理包袱。凡是背负积累的,又以更为激烈的方式宣泄出来。(屈旌)
相关新闻
- (2014-02-10)《新闻联播》结尾创新获赞:越来越接地气
- (2014-02-10)《星星》结局:400岁都教授老来得子?
- (2014-02-11)谢晋经典电影《舞台姐妹》修复版将展映(图)
- (2014-02-11)张艺谋新片《归来》售出国际版权 或将亮相戛纳
- (2014-02-11)彭浩翔新作将上映 杨千嬅裸妆出镜(图)